宋代哥窯瓷器鑒定&收藏要點大公開
對于一般的初學者來說,官窯、哥窯瓷器鑒定收藏分不清楚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有不少巳經(jīng)入道的收藏者,仍然搞不清楚這兩種瓷器的區(qū)別點,主要是這兩種瓷器的釉面表現(xiàn)比較相似,都是以開片為基本特征的。哥窯的開片特征是典型的“金絲鐵線”,片紋呈網(wǎng)狀分布,碎密程度高,俗稱“百圾碎”。如果對細碎的網(wǎng)紋進行細致的觀察,可以發(fā) 現(xiàn)其中有主要的紋路走向,線紋走勢貫通,粗而明顯,顏色呈黑褐色,這就是“鐵線”;在鐵線的周圍交織羅列著很多細小的縱橫網(wǎng)紋,不少呈黃色,也有無色或黑色的,統(tǒng)稱為“金絲”。

我們可以這樣分析,所謂“金絲鐵線”本是釉面的燒成瑕疵,經(jīng)過短暫的開裂期后,進行了浸色的處理,這就是金絲鐵線的呈現(xiàn),如果在此之后再開裂的釉面裂璺,就是沒有顏色的線紋,這些線紋經(jīng)過宋代至今長時間的擺置氧化,也會發(fā)生顏色上的變化,這就是哥窯片紋顏色的復雜之所在。
與金絲鐵線相提并論的是“紫口鐵足”,這也層出現(xiàn)在官窯瓷器上的一種特征。由于胎土中的鐵成分較多,深色的瓷胎透過器口的釉薄,能顯現(xiàn)出紫色;而底足的護胎釉多呈黑褐色、黑紫色,共同構成了紫口鐵足的特征。

宋代哥窯瓷器收藏&鑒定金律:
哥窯的釉質屬于無光釉,具有典型的“酥油光澤”大概與和田玉的感覺有些相似,光澤渾厚內斂,主要有粉青、米黃、奶白、青黃等顏色,施釉肥厚但有不均勻的現(xiàn)象。
釉中的氣泡在放大鏡下觀察,與官窯的“聚沫攢珠”特征基本相同,氣泡小而排列聚集,這是一個重要的鑒定特征,明清乃至今日的仿哥窯器很多,基本上可以做到金絲鐵線和紫口鐵足,但是不能使釉中的氣泡成為“聚沫攢珠”。

哥窯的胎質因含鐵較多,胎色亦呈黑色、深灰、淺灰和土黃等色。宋哥窯的工藝采用施釉裹足支釘燒,支燒的釘痕小若芝麻狀,也有墊圈燒法。
宋代哥窯的主要產(chǎn)品種類是陳設瓷,多為仿古銅器。如貫耳瓶、弦紋瓶、鼎式爐、葵口洗等,實用器比較少。

宋以后仿制宋代名窯最多的就是哥窯,這種仿制主要是繼承哥窯的燒制技術與樣式特征,都能體現(xiàn)出本朝的技術面貌,與贗品不同。在斷代中,可以參照著當時瓷器制作的風格做出判斷,比如明代哥窯與清代哥窯的不同主要還是時代風格的不同,至于贗品,則另當別論。
文章編輯:信昶銀藝術品鑒定資料庫(公眾號gzxinchang),旨為大家提供優(yōu)質的藝術品收藏鑒定知識,每天更新。獲取資訊登陸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