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開始,社區(qū)服務O2O開始升溫;2014年百家zm,八仙過海各顯神通;2015年戰(zhàn)況更加迷離,有產品出來了,隨時做好空中落地驚險一跳的;有虎視眈眈,伺機隨時殺入戰(zhàn)場的。自己在社區(qū)服務O2O領域折騰了三年,三年光陰不能白折騰,總得有些什么,那就寫寫自己在這些試錯的過程中,對于產品規(guī)劃到運營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好了。 原文鏈接 http:///new/263
先從產品形態(tài)的選擇開始說吧,是選擇看似高大上的APP呢還是看似能快速傳播的基于微信公眾號上開發(fā)?
這個似乎說不上哪個好,哪個不好。但是既然要做,還是得有個選擇。個人認為,在有一定開發(fā)能力和資金的情況下,社區(qū)服務O2O的平臺選擇APP更適合。基于http://.的平臺雖然可以快速傳播和增加粉絲,騰訊也不斷的開放一些接口,讓他的內在更像一個小型的APP。但是對于一個小區(qū)的居民量來說,對于一個小區(qū)來說,是否需要病毒式一樣的傳播速度和增粉速度?
對選擇http://.抱有懷疑態(tài)度的,我想大概有幾個方面,開發(fā)成本高、傳播速度慢、需要開發(fā)者不斷更新,使用者不斷消耗流量更新、相對封閉、下載安裝相對微信的掃一掃關注需要花費更對的精力和時間成本。但是細細的琢磨,對于有線下實體的小區(qū)來說,傳播速度再慢也就是這個小區(qū)的居民,下載安裝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并不是使用者不想安裝的理由。
而我認為APP更適合社區(qū)服務平臺的主要因素是APP相對來說更系統化的向居民展示服務內容和流程。注意,這里說的是“更系統”。是把線下零散的服務進行有序的整理和編排,相互聯系的組成有機整體。比方,學習一門技能,看書的效果比看文章好,因為書的內容是有邏輯、有順序、相互關聯的,而文章是一篇篇的前后關聯不大,看似完整卻不能系統的學習和指導。在對于服務和信息流管理上有較重需求的社區(qū)服務O2O,基于微信開發(fā)的社區(qū)平臺相比APP能量略顯不足。前面說到的傳播速度和安裝條件并不能說服我犧牲系統性而選擇微信開發(fā)。
總的來說,沒有{jd1}的好,也沒有{jd1}的不好,選擇會因條件的變化,并不能說明誰一定比誰強,條件變化,選擇也就變化了。重要的不是開發(fā)者選擇什么產品形態(tài),是用戶喜歡什么形態(tài)、適合什么形態(tài)。http:///yunhuace/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