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在英國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英國許多學校正在逐漸變?yōu)椤翱荚嚬S”。該報告建議,英國應為所有年齡段的學生每周開設一堂“幸福課”。
這份報告是由英國前衛(wèi)生大臣達茲和經濟學家共同撰寫。報告中指出,因考試壓力而尋求心理幫助的英國學生數(shù)量在一年內翻了3倍。報告建議,5歲以上的孩子每周應至少上一個小時的“幸福課”。在課上,孩子們一起討論情緒問題、如何關心他人、設立積極的人生目標,以及jf、使用社交網絡帶給他們的心理問題。該報告還強調,開設“幸福課”不僅可以給孩子減壓,還能夠節(jié)省納稅人數(shù)百萬英鎊的錢(為孩子提供心理咨詢和幫助,甚至是關押“問題少年”都需要花錢)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使孩子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最首要的,就是要有歡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感受。教育學方面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權享受的歡樂和幸福。”近年來,幸福感的形成和培養(yǎng)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和行動正逐漸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這種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和樂觀精神。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狀態(tài),也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幸福狀態(tài)易來易失,就像給孩子買了一件新玩具,孩子歡喜雀躍,但這種情緒很快就會消失。幸福的品質卻十分穩(wěn)定,這是一種感覺良好和產生樂觀的素質,而在這中間,父母和教師在培養(yǎng)孩子“幸福品質”方面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樣的教育制度,就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人。因此,作為教育者,應該及時擔負起教育的責任,通過教育讓孩子來獲得并且提升幸福感,像微恒MEM教學軟件,就專門考慮到了學生的使用體驗,使其更加方便高效的學習,從而增強幸福感,這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孩童是社會的未來,一個童年生活中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得到充分的情感交流與精神滿足的人,以后應該會更容易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只有他深深地感到幸福了,他才會回饋幸福,才會來愛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