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式破碎機破碎理論的介紹
破碎理論的成熟是鄂式破碎機實現(xiàn)節(jié)能降耗的先決條件,因而設備的發(fā)展依賴于破碎理論的發(fā)展。19世紀中葉,許多學者就破碎能耗的關系問題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zm的有面積說、體積說和裂縫說等,以下我們就來簡單介紹鄂式破碎機的破碎理論:
一、面積說:面積說由德國學者P.R雷廷格(Rittinger)于1867年提出,這是最早的系統(tǒng)的破碎理論。事實上,物料表面上的質點與其內部不同,為此雷廷格認為:L物料破碎時,外力做的功用于產(chǎn)生新表面積,即破碎的功耗A1,與新生表面積ΔS成正比,若比例系數(shù)為K1,則A1=K1ΔS。面積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只注意了新生表面積所需要的能量,而忽視了物料破碎前先出現(xiàn)變形和實際中物料又是非均質的實際情況。
二、體積說:體積說是俄國學者吉爾切夫與德國學者基克(Kick)各自獨立提出的。體積說的基本觀點是:破碎時,外力對物料做的功用于使物料以生變形,變形達到極限時物料即被破碎。破碎機的功耗A2與物料的體積變形ΔV成正比,若比例系數(shù)為K2 ,則A2=K2ΔV。 體積學說只考慮了破碎時的變形能,沒有考慮到新生表面積的增加,同樣具有片面性。
三、裂縫說:裂縫說的提出者榜德認為:破碎物料時,外力所做的功先是使物體變形,當變形超過限度后即生成裂縫,裂縫形成以后,儲存在物體內的變形能促使裂縫擴展并生成斷面。輸入功的有用部分轉化新生表面上的表面能,其它部分成為熱損失。因此,破碎所需的功,應考慮變形能和表面能兩項,變形能和體積成正比,表面能與表面積成正比。
綜合比較這三種破碎理論,根據(jù)紅星重工曾經(jīng)的實驗得知:粗碎時新生表面積不多,以體積學說為準確,裂縫學說結果不可靠;而細碎時(破碎到10μm以下時)裂縫學說求得的數(shù)據(jù)過小,此時新生表面積增多,表面能是主要的,以面積學說較為準確??傊?,鄂式破碎機的破碎理論各有其適用的地方,但又都存在某些局限性。
本文來源: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