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很多農資經(jīng)銷商都重視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擁有一定的農業(yè)技術,能夠很好地帶動和促進產品銷售,好技術+好產品=好效果,這是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在平時為農民服務時,有時即便我們出于好心,開出好藥好肥,但由于防治成本太高,或者雖然我們認為防治成本不高,但實際上已超出了農民的消費水平,農民還是不會接受我們的配方。所以許多農資人感嘆,農民不識好貨,不認好人。
面對不同的農民,經(jīng)銷商在開防治cf時,既要重視效果,又要考慮防治成本。效果固然重要,但防治成本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筆者多年從事植保服務,在山東濟陽縣的曲堤鎮(zhèn)農民一畝黃瓜一次沖肥300多元,農民會很痛快地接受。而換個別的地方,一畝黃瓜用200元的肥料可能也不一定接受,這就是地區(qū)差異。我們必須承認并重視地區(qū)差異。山東昌邑市的農民種大姜畝用商品有機肥25袋,到了山東沂水縣種大姜畝用有機肥僅為5~7袋。當時在沂水對農民的這種不舍得投入的用肥習慣感到不解,但無論你怎么講,沂水農民能按照昌邑農民的投入去種大姜嗎?肯定不能!因為這兩個地方的農民收入不同,消費水平不同,對產量的要求也不同。有時我們出于好心為農民開出的配方,但農民接受不了,那不等于沒開嗎?實際上,農民不接受配方,主要是不能接受你的防治成本??磥?,應因地、因人、因作物、因病情開cf才是,給作物治病也應“入鄉(xiāng)隨俗”。農民既要求防治效果,又要求減少防治成本,無論你怎樣開,無論你出于什么好心,能讓農民接受才是硬道理。
作為農資經(jīng)銷商,搞服務是要有利潤的,都想多賣貨,有些人為了多賣貨往往就開“大cf”,這就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的防治成本。在筆者看來,經(jīng)銷商追求利潤沒有錯,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因防治成本太高,農民不買賬,你的利潤哪里來?筆者認為,給農民搞服務應該做到“三者兼顧”:即開出一個cf,既要兼顧防治效果,又要兼顧和考慮農民的接受能力,還要兼顧經(jīng)營者自己的利益。其中,農民的接受程度和防治效果是{dy}位的。實際上,只要我們把農民的利益放在sw,cf才能開得科學、適當,長期堅持這樣做,自己才會得到農民的信賴和認可,農資經(jīng)營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利潤。
(責任編輯:焦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