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國家殘疾人抽樣調查表明,我國有聾啞兒童74萬人,每年仍以2—4萬人的速度遞增,這大大超過了以往的估算數(shù)字,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在美國、瑞士等聾啞兒早期康復工作開展得好的國家,入學后經(jīng)過9年(瑞士)或12年(英國)義務教育,45%的聾童能進入正常學校,而后還有20%的聾童能考入大學。成功的經(jīng)驗表明,聾啞兒康復的關鍵是提倡“三早”。
-
早期診斷確診: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耳聾或語言發(fā)育遲緩,應盡早求助于耳科醫(yī)師。對嬰幼兒耳聾的診斷,是一項細致入微的工作,更要求有耐心負責的精神,不可輕率地判斷“無異?!被颉爸v話遲”的結論,否則會延誤聾兒的診治,造成因聾致啞的后果。
-
早期配用助聽器:據(jù)耳科專家研究報告,約85%的聾兒有不同程度的殘余聽力,可以借助于助聽器,{zd0}限度地利用殘余聽力,加上科學訓練,多數(shù)聾兒可以講話交流,這是聾兒康復成功的理論基礎。國外專家總結出這樣一條經(jīng)驗:合適的助聽器+科學的訓練方法+堅強的毅力=成功。
-
早期開展聽覺語言訓練:《美利堅百科全書》中寫道:“對聾童的教育必須從學齡前(6歲)開始,兒童學習說話的運用語言越早他們有效地使用口語交流的可能性越大”。1歲半至5歲是人學習的掌握語言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兒童語言發(fā)展很快。人們熟悉的印度狼孩卡瑪拉就是在7歲后才開始學習人的語言,盡管其聽覺及發(fā)音器官良好,但花了7年功夫,才學會了45個詞,可見早期聽覺語言訓練對聾啞兒童來說尤為重要。
只要全社會都重視聾啞兒的早期康復工作,家長的緊密配合,更多的聾啞兒童聾而不啞、能聽會說是可以成為現(xiàn)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