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19日,由中山市互聯網應用創(chuàng)新協會舉辦的“2020(第三屆)中山市互聯網應用創(chuàng)新大會”在西區(qū)喜來登酒店盛大舉行。大會會期兩天,安排了八場活動,2000多次參加了會議。
在18日下午舉行的“科技創(chuàng)新與人才發(fā)展論壇上”上,人類學博士,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大鳴發(fā)表了《互聯網時代的“人才革命”》的主題演講,展示了互聯網的出現對人類的影響,社會結構的變化。下面請欣賞周教授演講全文。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下午好!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互聯網時代的“人才革命”》。
我想先從一個題外話開始說起。我們中山大學建了一個“天河二號”超算中心,這個超算中心曾經創(chuàng)造過好多次計算速度的世界記錄。有很多人都會好奇,它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那么我看了以后,工程師就跟我講,他說決定計算速度的是鏈接。這個超算中心是由幾萬個獨立的計算核心構成的,過去是用一種電子的方式鏈接,現在發(fā)展變革到光學的方式,將來要變成量級的鏈接。所以鏈接的速度越快,它的計算速度就越快。
我也由此想到了,我們現在是一個流動的社會,有兩種流動的方式:一種是看不見的流動,就是互聯網;一種是看得見的流出,那就是我們交通網絡的改善。這兩種流動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今天,都在改變著我們的社會,改變著我們周邊的環(huán)境。所以我認為人才的需求就要看到這個變化,你只有看到這個變化才能站在一個高地,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做企業(yè)也是這樣,我雖然不做互聯網,但是我從20年前就開始研究互聯網的產生對人的影響,包括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對社會的加速,對城市的影響?,F在從大數據分析,根據導航的流量的數據分析,你可以看到人的流動方向。
我在1979年第一次來中山市的時候,從廣州坐一晚上的船過來,那個時候航運是一種主要的流動方式。所以歷史學家研究珠三角為什么有那么多次方言,而且有些鎮(zhèn)與鎮(zhèn)之間都不能通話,這是因為有眾多的水網把陸地隔離起來了,對不對?那么現在隨著高鐵、航空、高速公路的興起,我們人的流動加速了。這幾年我一直在做的另外一個主題就是隨著人口的流動,我們人口的結構在改變,我們城市在轉型。中山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過去是以講粵方言的人口為主的這樣的一個城市,現在我們只能用普通話來交流。80年代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是講粵語的,但是現在呢?
你可以想象這樣的變化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里面有城市文化的關系。隨著不同的人群聚在一起,我們怎么樣互相交流。我經常講一個例子,就是現在村跟村聯系發(fā)散的距離越來越遠,不再像以前一樣跟同一個村里的人或者鄰村的人結婚。這種婚姻會導致不同文化的人組成家庭,所以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甚至我們的家庭也要來一次革命。你看深圳就是zh的例子,深圳現在的離婚率是百分之五十幾,結婚率是10%。所以這種流動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很多的便利,流動的加速當然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便利,促進社會進步的很多方面。實際上,我們的產業(yè)也是這樣的。你要關注有利的方面,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但是也要關注不利的方面,這也是我們將來、特別是政府官員要應對的。一個新的行業(yè)起來,意味著也有很多舊的行業(yè)會被沖到沙灘上去。那么實業(yè)就應該提高,政府的治理也是有預期性的,對不對?
區(qū)塊鏈,這個概念是一個日本人發(fā)明的,是當前我們互聯網平臺的鏈接的基礎。現在我們所有的平臺都在用這樣一個概念,通過大數據處理互聯網產業(yè)里面發(fā)生的問題。它就是把一個個分隔的數據鏈接起來的一種方式,實際上還是鏈接。我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數據要處理,怎么樣才能夠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數據?怎么樣能夠把數據迅速做出決策?這些會很重要。所以它會導致很多新的產業(yè)出現。
今天我們講5G時代的到來,可能信息的傳遞量會越來越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yè)、每一個政府機構都會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信息復雜。面對著這么大量的信息,有正面的、負面的,你怎么樣去選擇?怎么樣去相信?幫別人挑選可靠的可信度高的信息,這是肯定是將來可以發(fā)展一個產業(yè)。至少現在在圖書館就缺乏這種分析文獻的軟件?,F在對于分析信息的研究當然也不是說沒有,但還是比較簡單的分析,還達不到我們的需求。
現在我們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互聯網產業(yè),大概可以分成這幾塊:數字產業(yè)、數字生活、數字政務、數字文化,每一個都是一個大的方面。現在可能跟我們的生活方式緊緊相連的各種各樣的產業(yè)非常發(fā)達,但是數字政務、數字文化這兩方面才剛剛開始發(fā)展。特別是把音樂、美術等等這些文化的東西引進數據產業(yè),現在這還是一個新型的行業(yè),是吧?又比如在xdd的一些座談會議以后,現在考古的文化也開始進入到數字產品,這都是最新的一些產業(yè)的興起。隨著互聯網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和休閑也都在改變。我們要建立一套把生產者、消費者、中間商、傳遞者這所有的東西鏈接在一起的方式??雌饋砗芎唵?,但是其實很復雜。你要想發(fā)展產業(yè),就要去尋找在這樣一個鏈接過程里面的問題。
我們現在也要把各種各樣的東西融合在一起,要把計算、交互、鏈接整合到一起,這是互聯網產業(yè)整個的走向。我也想提出一些問題,我覺得我們的鏈接出現了問題。比如現在機場的設備越來越現代化,但是候機需要的時間沒有變短,反而有時候越來越長。我最近出差收到很多機場的通知,都是要提早兩個小時到。我認為這可能是疫情防控部門跟機場跟航空公司的鏈接出現了問題,這個問題是我們可以思考的。
還有現在電子公務的效率比較低,這是不是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原來的職能部門的劃分是不是合理?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決定了我們辦事的效率,對不對?那么未來這些不同的職能部門怎么樣鏈接,我覺得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然這個涉及的面太廣了,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但是至少我看中山在做這樣的一個嘗試。過去那種條條款款的劃分方式,如何去把它鏈接起來?這是我們今天做公務的一種挑戰(zhàn)。
另外還可以看我們的收費站,雖然有電子化了,但有時還要排很長的隊。我覺得這一套通行的東西還是反應太慢或者經常故障,這個產業(yè)是可以繼續(xù)去突破的。我們試圖用機器來代替人的地方,往往還是趕不上人的速度,對不對?我們去高鐵站、去各種收費的場所,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便捷的問題。
剛剛過去的國慶節(jié),從珠三角北上的車24小時都出不了廣州。我在從化這個地方跟著導航轉了三四個小時都沒轉出去,zh干脆在從化停下來了。那么政府部門是不是可以事先做一次風險防范的預演,是不是能防范整個交通崩潰的情況?還有我們去坐高鐵,除了刷臉以外還要刷身份證,我算了一下要刷5次,這也是一個問題。車站和車站之間、車站跟班車之間的鏈接有沒有問題?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覺得刷一次足以,對不對?
為什么機器跟機器的鏈接相對比較容易,但是只要跟人、跟群體發(fā)生關系就會很難?對于人,最難的就是人的不確定性、個性、非理性等等。所以我們做工科的人往往是把人看成是理性的:每個人一定會選擇速度最快、最省時,我們就是有一種這樣的理性的想法,但是其實很多人都會不一樣。所以我說電子政務辦公系統(tǒng)為什么容易出現問題?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監(jiān)督系統(tǒng)的話,每個人處理一個部門的東西的結果可能不一樣。我這幾年出國辦手續(xù)都辦得很艱難,只要在一個職能部門出了問題,他就要打回到原點,然后又從原點辦起被另外一個部門又打回來,這樣往往返返。我想說給在座的要搞互聯網軟件設計的各位:怎么樣設計一個打破不同職能部門不溝通的情況的平臺,我感覺非常重要?;蛘哒f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要想到人的個性化、差異性、主觀能動性。因為人不像數據,人的這種主觀能動性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在做設計的時候,可能要考慮這些東西,當然還有涉及到隱私的各方面。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群體。群體和群體之間問題就是區(qū)隔性。我們換一個群體,它就會有邊界,就把一個一個群體區(qū)隔開來。所以你要把這個區(qū)隔打破,完成鏈接,這是我們未來要做的。包括區(qū)域之間、部門之間也是。當然這些東西可能更根本的東西是互相矛盾的,比如說封閉與開發(fā),這就是一個矛盾體,對不對?我們過去也討論了很多,比如商住小區(qū)到底是建圍墻好、還是不建圍墻好?zh住建部采取了不建圍墻的做法,但是也一直沒有實行。這個住建部的文件應該是二零幺幾年就通過了。文件一出來,有人也覺得封閉也蠻好,有利于防御。但是如果從整個城市來講,那么肯定是打破小區(qū)的封閉會更好,對不對?所以人類歷史一直發(fā)展到今天都是一袋矛盾,一方面要開放,一方面要封閉。封閉式的城市、封閉式的小區(qū),用城墻把城市圍起來一直是中國的傳統(tǒng)。包括長城,我們是想把游牧民族阻擋在外,這也阻擋了跟游牧民族的交流,這是一個大的矛盾。所以如何處理這個矛盾,這也是一個問題。
影響我們鏈接的還有權力,是吧?因為各個不同職能部門的區(qū)隔跟權力的分配有關系,每個部門可能都不愿意放棄他的權力。這也是要從頂層設計來考慮的,怎么樣打破這種權力分配的格局?這個就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就需要一個很好的頂層設計,但是我想在有限的條件下還是可以做的。
影響我們鏈接的還涉及到安全。在現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互聯網時代,安全成為了很大的問題。安全有很多種,有國土安全,有食品安全,有治安的安全,有各種各樣的安全。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就增加了很多危險,因為所有的大數據平臺都掌握了我們每個人的信息。大家有這樣的經驗是吧?你只要點過什么東西,后臺就會不斷的分析你,推算出很多的廣告?,F在每一種產品都可以成為一個人工智能的終端,這個終端實際上就把你的信息暴露了。上次我們去參觀一個生產車載電池的公司,你只要用了它的電池,你的車跑到了什么地方?車子的信息都可以反饋回來。這么一個小的產品都是這樣的,那么互聯網的安全可能會變得更難保障。
影響我們鏈接的還有利益的分配,還有很多的問題。在這個時代,我們面臨的影響是非常多的。更不要說還有民族的隔閡、宗教的差異等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發(fā)展產業(yè)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為不管怎么樣,個性化服務在我們的未來是一個趨勢。
“新冠”給我們的全球化,給我們的生活方式,給我們的產業(yè)政策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一個是發(fā)展理念的變化。過去強調的是以經濟為中心或者以政治為中心,現在強調以人為中心,對不對?生命高于一切。另外還有對全球化的理念的變化。過去我們只看到了全球化發(fā)展帶來的正面的東西,但是現在全球化的收縮論、脫鉤論越來越多,因為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好像全球化使疾病帶來的危害性更大。所以我經常告誡大家,不要對國外的疫情幸災樂禍。因為現在全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不管在哪一個角落,只要有一例就會影響到我們全球。另外,產業(yè)也在發(fā)生變化。比如會議軟件馬上就發(fā)展得很快,在美國的一家視頻會議軟件開發(fā)商Zoom公司,市值一下子增長到幾百億。線上會議的需求增加了,這個互聯網產業(yè)整體上還在發(fā)展。但是也有很多企業(yè)消失了,也有企業(yè)需要重組,這些都會給我們未來的人才需求帶來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那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會更加謹慎的考慮出行,對不對?這對旅游業(yè)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另外還有一個產業(yè)政策的變化,對過去的產業(yè)政策,我們要考慮到安全的問題,現在我們開始把安全問題放在首要了。
數字經濟也推動了就業(yè)結構的轉變。我覺得一個是年輕化,現在的IT產業(yè)幾乎都是年輕人的天下。我去騰訊、阿里巴巴參觀,看到的都是年輕的面孔,35歲都算“老人”了。第二個就是就業(yè)的靈活性和流動性擴大?,F在在互聯網產業(yè)工作的沒有流動過的人可能都不算人才了,所以現在企業(yè)和企業(yè)之間的互相包容也很厲害。它也催生了各種各樣的就業(yè)新模式,比如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由職業(yè)、兼職就業(yè)等等。另外它也推動了就業(yè)的優(yōu)化升級。我以前說過一句話:珠三角前30年是靠農民工發(fā)展起來的,后30年可能是靠培訓農民工發(fā)展起來的。新的互聯網產業(yè)導致了農民工就業(yè)的轉型。所以實際上我們中國互聯網產業(yè)能夠發(fā)展起來,得益于農民工。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時候,馬云帶了4個農民工去紐約,結果上了時代周刊,時代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中國能夠爆發(fā)成功、中國的持續(xù)發(fā)展,就是這些農民工在默默無聞地做貢獻。現在農民工在減少,但是估計2020年還有幾千萬的農民工在珠三角。我認為培訓農民工熟悉新的產業(yè),是未來我們珠三角未來發(fā)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數字經濟產業(yè)的轉型帶來結構性失業(yè)的風險。我覺得對于政府來講,逆向的分析很重要。我們現在講社會治理、社會安全,失業(yè)肯定是跟社會安全密切相關的。所以說我們哪些產業(yè)會淘汰,哪些企業(yè)有可能要搬遷,這些東西都是要考慮的?,F在機器化的趨勢非常明顯,人工智能在取代一些就業(yè)崗位。我看了2019年農民工監(jiān)測報告,農民工群體很大的行業(yè),就是建筑業(yè)和制造業(yè),而現在建筑業(yè)跟制造業(yè)恰恰是人工智能發(fā)展比較快的。還有新舊產業(yè)的更替也會帶來結構性的失業(yè)風險。
在數字化時代人才的基本特征,一個是文化適應,就是我們怎么整合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際資源。另外就是學習的能力,現在教育部正在搞新文科、新工科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這種學科的劃分是150年以前的知識分子對知識的分類方式,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所有東西都改變了,我們過去的那種專業(yè)劃分也要變,我們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也要變。新文科、新工科強調的就是培養(yǎng)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所以我在想,可能以后我們大學的公共課也要改了,像計算機這一類的課程、互聯網的基礎的課程應該成為公共課。另外就是要有情商,要閱讀他人、要理解他人,要能夠跟別人和睦相處。
這里有一個谷歌的例子。谷歌的企業(yè)文化中有一個“奇怪”的規(guī)定:員工一定要把20%的時間花在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上。也就是在上班時間中,每周五天里有一天必須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旅行、打球、和其他愛好。他們想強調就是,在從事這個行業(yè)的人,除了本專業(yè)的興趣以外還要有其他的興趣,這樣才會促進你的創(chuàng)新思維。
在互聯網時代,公司的管理方式可能也要變化。你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去創(chuàng)造,而不是說行使行政主管的權利強制員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這個可能是未來經理人會有的一個變化。另外還有員工的主動學習和自我定位。我們經常說每一個人都要活到老學到老,要不斷的學習,終身學習。這個是騰訊公司的新的總部,他們把人工智能的東西都裝在總部里面,然后所有的員工在使用的過程里面提出問題,發(fā)現問題。
zh就是在大灣區(qū)的建設里面,我們怎么樣從“人口的紅利”到“人才的紅利”?一個是精準引才、服務留才。二是破除人才流動障礙。三是把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升級,推廣至地方中心城市,實現人才配置均衡。四是針對大灣區(qū)數字化轉型,加快培養(yǎng)有能力在跨境電商或產業(yè)數字化方向制定行業(yè)標準的專業(yè)化人才,提升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五是制定行業(yè)規(guī)則,規(guī)范行業(yè)進入、退出方式。 當然,現在人才還是流向發(fā)達的地區(qū),比如長三角、珠三角。謝謝!